發布時間:2022-04-17
澎湃新聞記者:吳躍偉 2022-04-13 20:56 來源:澎湃新聞
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抗疫志愿者
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抗疫志愿者
出發前的失眠夜
看到所里征集志愿者的海報時,何穎琦主動報名,希望參與一線抗疫。
何穎琦學的是生命科學專業?!坝幸稽c恐懼。但我想,我還年輕,即便不幸感染了,應該也比其他人更快恢復?!睂τ趫竺麉⒓討睓z測,她這樣說。 因為社區臨時封控,何穎琦沒能趕上第一批志愿者的隊伍。
等到3月25日,她隨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的第二批志愿者隊伍一同啟程,奔赴一線。
“出發前,失眠到凌晨三點?!焙畏f琦說,比起自己被感染,她更擔心的是,一旦樣本發生泄露,或人員感染,整個核酸應急檢測實驗室可能都得停擺,“那得影響多少人啊,這里一天要檢測約十萬樣本?!?/span>
第一次穿好防護服,雖然里面套的是短袖,但她仍然可以感受到悶熱,呼吸也有些阻力?!拔宜诘膮^域是核酸提取區。接手的第一塊樣本板就是加急的,不久后得知這塊板子里的樣本檢測結果顯示有不少陽性,頓時感覺自己的口罩有點透風!”
“(我)一邊擔心防護(效果),一邊又心想至少自己的實驗操作是沒什么問題的,沒有假陰性,所以不用重新檢測?!彼f,當天實驗操作結束后感覺腿很酸,回到酒店后立馬洗了澡;在沒喝水的情況下,稱了一下體重,輕了一斤多。
穹窿下白色的“太空艙”
照片中的核酸應急檢測實驗室,像是宇航員的飛船或者太空艙,建在白色的、巨大的鋼筋穹窿底下,由7個平行相連的白色“大棚”組成。它們被稱為硬氣膜實驗室,要保持潔凈,每天都要被抽檢環境樣本。
除了中間共用的試劑室,其余六個“大棚”被分為左右相同的兩套,可以同時開始檢測。
“樣本傳遞窗把它們連在一起?!焙畏f琦說,她和其他來自中科院腦智中心的志愿者們一起,分成三班,覆蓋全天24小時。
樣本管中裝著粉紅色液體和棉拭子,從各個街道被運送過來;取出部分液體,提取核酸,然后PCR擴增,放大信號,再進行數據處理,計算出樣本中有沒有新冠病毒的核酸片段,以及含量是多少。
這樣的流程被切割成一個個小步驟,串成新冠病毒核酸應急檢測流水線:掃碼、試劑準備、樣本分裝、核酸抽提、擴增、復檢、復測到清理樣本。
何穎琦和同事們一遍遍重復著動作,直到最終完成大批樣本的整個檢測過程。
一塊樣本板上有96個微孔,可以加91個樣本用于檢測。剩余的5個孔,加3個陽性對照、2個陰性對照。 進艙穿防護服,出艙脫防護服,并進行消毒。何穎琦說,被一層層防護服包裹著,有疲憊感,稍微一動就出汗,但實驗操作必須很認真,跟大家打好配合。為了節省防護設備,志愿者們盡量少出艙、少去廁所,直到交班。
面罩和防護鏡被蒸騰的霧氣打濕,凝結成水珠,流到臉上,甚至眼睛里。單位購買了眼藥水,輾轉送到前方志愿者手里。
最驚險的和最關心的
志愿者竇艷儂是夜班,每天晚上11點集合,進艙換防護服,直到早上8點交班、出艙。
她說,每天早上交班前,最關心的就是當晚檢測的效率和當天的陽性率,每天早上都覺得驚心動魄。心情的陰晴,隨著統計的數據實時改變。大家克服了生理上的“時差”,盡可能做到發揮最大能力完成任務。幸運的是團隊磨合很快,工作效率越來越高,出錯率越來越低,解決問題的能力越來越高。早上交班后,大家坐著班車還會討論當晚的經驗教訓,回酒店吃過早飯就回去補覺,幾乎都不吃午飯甚至晚飯,到晚上8點到10點半,再吃晚飯或者泡面補充體力,等待晚班的開始。
她所在的區還要負責所有疑似陽性樣本的復檢。因為艙內空間有限,所以要及時處理堆積的樣本。她印象最深刻也最驚險的就是這部分工作:從大量樣本中找到對應編號的疑似陽性樣本管,然后進行復檢、處理。孫行博士負責這部分工作,這是整個流程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竇艷儂說,為了提高效率、保證質量,大家群策群力,迭代更新了很多具體的細節,包括標簽的寫法和位置、扔樣本時的登記和雙人核檢,甚至放樣本的位置、臺面標記、垃圾袋的分裝和標記等等,都進行了細化,“這體現了集體的智慧?!?/span>
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副主任王佐仁研究員是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統第二批PCR檢測志愿隊的領隊。支援期間,他每天下午四點到夜間十二點上崗收樣本、掃碼,并做方艙巡查、協調。
受疫情影響,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部分職工被封控在社區,就地參加抗疫工作。部分職工、師生留守在研究所,吃住都在實驗室,保障基礎科研設施正常運轉,飼養好實驗動物。
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第六黨支部書記徐春研究員參與了社區抗疫工作,他表示,不管是網格篩查,還是全民核酸,小區里面的志愿者沖在了抗擊疫情的第一線。作為黨員,當然應該積極參與,為小區和社區的疫情防控貢獻力量。志愿者的組織工作直接決定了小區的疫情防控質量,這讓大家感到非常自豪。
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李澄宇研究員表示,做志愿者的時候,搬運物資、維護秩序、與小區居民及物業等進行溝通,雖然都是很普通的勞動,但能為上海戰疫出汗出力,貢獻微薄力量,感覺很充實,同時也被鄰里之間無私互助而感動,也希望疫情早日結束,讓更多人擁抱美麗上海。